为确保兔补体的长期活性,需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到使用环节进行系统化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一、规范采集与预处理
无菌操作:采用无菌技术采集兔血,避免微生物污染引发兔补体非特异性激活或降解。
抗凝与低温保护:采血后立即加入预冷抗凝剂(如肝素),防止血液凝固;全程置于4℃环境,控制兔补体成分自发性活化。
快速分离血清:低温离心(如3000rpm,15分钟)分离血清,减少血细胞破裂释放的酶类对兔补体的破坏。
二、优化储存条件
低温长期保存:短期(数天至数周)可于4℃保存,但长期(数月以上)需分装后置于-20℃或-80℃超低温冰箱,避免反复冻融导致兔补体结构破坏。
避免光照与氧化:使用棕色瓶或铝箔包裹储存容器,减少光照引起的蛋白质变性;添加抗氧化剂(如0.1%叠氮化钠)控制微生物生长,但需注意其对某些实验的干扰。
三、控制运输与使用环节
干冰或低温包材运输:长途运输时使用干冰(-78℃)或专用低温包材,确保全程温度稳定。
分装减少污染风险:将大体积血清分装为小份,避免反复解冻和接触污染物。
实验前处理:解冻后轻柔混匀,避免剧烈振荡导致兔补体成分断裂;若需稀释,使用预冷缓冲液。
四、定期质量检测
通过溶血试验或ELISA法定期检测兔补体活性,建立活性衰减曲线,及时替换失效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