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感染布病的家畜通常会出现流产、不孕和产奶量减少等症状;人类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出汗、关节痛和肌肉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布鲁氏菌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导致关节炎、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其病原体为布鲁氏菌,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被污染的物品而被传播。
2024年吉林市疾控、吉林市昌邑区疾控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吉林市确诊的布病患者,共计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纸质病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和临床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布病患者中男性占比较高,为65.3%(98/150),女性占34.7%(52/150);年龄分布上,患者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总数的72.7%(109/150);职业分布上,从事畜牧业和屠宰业的人员占58.7%(88/150),其余为普通居民和其他职业人员。在临床表现方面,除发热、乏力、关节痛和肝脾肿大外,部分患者还出现了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中,除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普遍降低外,部分患者还伴有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损害。
预防布病的主要措施有:①健康教育和及时监测:加强布病科普宣传,建立健全监测和报告机制;②公共卫生管理:对畜牧业和屠宰业的环境严格管理,定期对牲畜进行布病检测,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以及对牲畜的养殖和屠宰环境进行消毒。③从业人员防护:如佩戴手套和口罩,在接触牲畜或其产品后,及时洗手并避免直接接触口、眼和鼻等黏膜,以减少感染机会;④定期检测和疫苗接种:对家畜进行定期的布病检测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何娜,金焰,《布鲁氏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线上会议,2024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