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分子诊断 > 荧光PCR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核酸检测试剂盒 (探针法)

浏览: 1 次 发布时间:2023-12-27

产品名称: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核酸检测试剂盒 (探针法)

产品规格:25T/盒、50T/盒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常见于酵米面制品、变质银耳、长期泡发的黑木耳以及周围环境中。1977年,我国学者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这种微生物,且后续研究发现,该菌产生的毒黄素(Toxoflavin,TF)和米酵菌酸(Bongkrekicacid,BA)发病率可高达96%,病死率可高达68%~89%,在个别中毒事件中死亡率甚至达100%,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食源性致病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形态特征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适宜的生长温度26~37℃下,能在多种培养基上展现出独特的菌落形态。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卵黄琼脂、改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mPDA)以及PCFA琼脂平板上,它的菌落形态各异,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有助于科研人员进行菌种鉴定,也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产毒特性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具有特殊的产毒代谢过程,其产生的外毒素主要为米酵菌酸和毒黄素两种脂肪酸类小分子物质。这与大多数细菌产生的多肽或蛋白质类外毒素显著不同。在相同条件下,米酵菌酸的产量远大于毒黄素,且其毒性也更强。米酵菌酸对热稳定,即使经过100℃煮沸和高压烹饪,其毒性也无法被破坏。因此,一旦食品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就可能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2024年就有多起因米酵菌酸引发的食物中毒被各大媒体报道。

危害与预防

米酵菌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中毒后,患者通常会在30分钟左右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黄疸、呕血(呈咖啡色样物)、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

大家可能觉得“这么可怕以后都不敢吃米粉、木耳、凉皮、糍粑了”,倒也不必如此恐慌,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措施,小小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也是可以被拿捏的:

1. 选择正规销售渠道:购买新鲜的、生产日期近的食品,避免购买过期或来源不明的食品。

2. 注意食品保存与加工:泡发银耳、木耳等食品时,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

3. 保持食品干燥与通风:干银耳、木耳等食品在储藏期间应保持干燥、通风。发现霉变应立即处理,切勿冲洗或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

4. 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了解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特性和危害,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一旦发现可疑食品或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并报告相关部门。

 




0532-86611018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