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资讯

管道饮用水特点及污染风险

浏览: 6 次 发布时间:2025-03-19

水源水先在处理厂经絮凝、沉淀、过滤及消毒等过程的处理,然后流经分配系统输送至用户水龙头。

水表和用户水龙头之间的管道,是分配管网供应饮用水的最后阶段,饮用水在其停留时间较长,微生物污染概率较大。位于建筑物内管道末端的饮用水水温较高,余氯衰减速率较快,因此最易受到污染

随着管道接近用户水龙头,管道直径逐渐变小,管壁与水的接触时间增多,导致管壁中的物质与水中的微生物和余氯反应速度加快。同时,越到管道末端,水的流速越慢,促使生物膜附着,微生物更易释放到水中,从而导致微生物风险增加

高温、高表面积与体积比和变动的流动模式等因素造成建筑管道内供水系统环境复杂,因此饮用水管理部门或公司难以在此条件下保持高质量的水质饮用水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当前饮用水质量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化学风险和微生物风险,化学风险主要包括一些重金属如砷、铬、氟、铅,硝酸根离子,总可溶性固形物和一些有机污染物

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中指出,与化学风险相比,微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饮用水安全风险中的焦点问题,因此应优先控制。 

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指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等不得检出,同时菌落总数不得高于 100 CFU/mL

疾病控制中心认为饮用水是疾病暴发的主要来源,机会性致病菌常是诱发水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其中,军团菌(Legionella)、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是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中最典型的机会性致病菌。由此可见,微生物是饮用水水质恶化和安全风险增加的头号元凶,因此,保障饮用水安全首先应控制饮用水中的微生物污染。

本文摘自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因素》,作者梁佳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0532-86611018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