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前沿

讲一讲兔补体的发现历程

浏览: 1 次 发布时间:2025-06-18

兔补体的发现是免疫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其研究历程揭示了动物免疫系统中补体级联反应的保守性与进化意义。以下从关键实验、技术突破及科学意义三方面,系统梳理其发现过程。

一、早期免疫学观察:补体现象的萌芽(19世纪末-20世纪初)

溶菌现象的发现:

1890年,德国科学家Bordet在研究细菌溶解时发现,新鲜兔血清能溶解霍乱弧菌,但加热后(56℃,30分钟)失去活性。这一现象提示血清中存在一种“热不稳定因子”,即补体成分。

实验设计:将兔血清与霍乱弧菌混合,观察细菌溶解情况;加热处理后重复实验,发现溶解能力消失,但加入未加热的豚鼠血清可恢复活性,证明补体需与抗体协同作用。

补体概念的提出:

1894年,Ehrlich提出“补体”假说,认为补体是免疫系统中一组“辅助抗体”的血清蛋白,可增强吞噬作用或直接溶解病原体。兔血清因其高溶菌活性,成为补体研究的经典模型。

二、技术突破:补体成分的分离与鉴定(20世纪中叶)

补体级联的发现:

1954年,Pillemer等提出“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发现兔血清中存在不依赖抗体的补体激活方式(如内毒素直接激活C3),扩展了补体的作用范围。

1968年,Mayer团队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出兔补体经典途径的C1-C9成分,证实补体由多种蛋白组成的级联系统。

兔补体的优势:

兔血清补体活性高(比人类高3-5倍),且成分与人类高度同源(如C3、C4序列相似性>百分之85),成为免疫学实验的“金标准”。例如,兔补体广泛用于溶血试验(CH50)检测补体总活性。

三、科学意义:从工具到模型的系统研究

免疫学研究的基石:

兔补体为补体受体(如CR1、CR3)的发现提供工具。例如,1970年代利用兔红细胞标记补体片段,揭示吞噬细胞表面存在补体受体。

疾病模型的建立:

兔补体缺陷模型(如C6缺陷兔)用于研究补体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例如,C6缺陷兔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死亡率显著升高,证明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AC)的杀菌作用。

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动:

兔单克隆抗体技术依赖兔补体介导的杂交瘤筛选。例如,通过兔补体溶解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提高单克隆抗体筛选效率。

四、总结

兔补体的发现是免疫学从“现象描述”到“机制解析”的关键转折点。从Bordet的溶菌实验到现代基因编辑技术,兔补体始终是揭示补体系统功能的核心工具。例如,2020年某研究利用CRISPR敲除兔C3基因,初次在活体动物中验证C3在自身免疫病(如狼疮)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兔补体在免疫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未来,随着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的发展,兔补体或将在体外免疫模型中发挥更大价值。

0532-86611018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