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简述
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全身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14年 Burnet 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 Marston 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 Bruce 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 Hughes 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 Bruce ,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 Wright 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 Wright 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年W0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
(一)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二)传播途径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
(三)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四)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盖医、畜牧者、居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干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青岛中创汇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已转产投产多种特色产品,其中弯曲菌分离培养检测试剂、布鲁氏菌检测试剂、全自动血培养仪、兔补体、荧光偏振仪(布鲁氏菌强化监测项目)等产品自上市以来,获得了客户一致好评。
如想了解更多关于全自动血培养仪和人布荧光偏振仪的资料,请点击下方链接。
全自动血培养仪_血培养仪_青岛中创汇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sinova-hk.com)
人布荧光偏振仪_荧光偏振仪_青岛中创汇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sinova-hk.com)